地坪漆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地坪漆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最大原油进口国之忧-【zixun】

发布时间:2021-10-12 17:29:07 阅读: 来源:地坪漆厂家

最大原油进口国之忧

中国页岩气网讯:10月上旬,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在数天内发出两份报告,一份宣布美国在2013年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非欧佩克原油生产国;另一份则预测,9月美国日均石油消费与产量差值为624万桶,同期中国的差值为630万桶,中国自此超越美国,晋身最大原油进口国。

水落石出。当前面的遮光板撤去,光柱便完全照在中国头上。

自称进行独立数据调查及分析的美国能源信息署,用“game change”来形容这一转折,除了其国内能源价格及海外油气资源格局可能的变化,似乎也意指国际能源市场的主角更替。

以净进口量估算,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已从本世纪初的32%上升至2012年的57%。过去几年间,中国汽车保有量快速上升,原油消费出现井喷式增长,但本国原油产量却仅略有增长。

近日,国家能源局首次将页岩气纳入战略性新兴行业,并规定页岩气出厂价格实行市场定价,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对页岩气开采企业减免矿产资源补偿费、矿权使用费,研究出台资源税、增值税、所得税等税收激励政策。

“中国石油依存度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是确定无疑,依存度升到60%甚至更高只是时间问题而已。”一位长期研究油气资源的学者向财新记者提到,中国的油气资源人均占有量本来就偏低,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油气消费量的增加,油气短缺矛盾显现已不足为奇。反观美国,在油气产量持续增长的同时,其人均汽车拥有量及客车行驶里程已呈下降趋势。增减之间,两国反差更为突出。

“饼就这么大,关键是怎么节约消费,这就需要政府在引导消费结构上好好想办法。”这是中国学者的思考,而海外观察者更关注,美国能源可能实现自给,作为原油聚宝盆的中东等地,其能源通道的战略意义还有多大?

自给率之忧

中国的整体能源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0%左右,但能源结构并不均衡,考虑到庞大的人口基数,人均能源占有量更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的能源政策(2012)》白皮书数据显示,中国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7%、5.4%和7.5%。另一方面,中国当前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仅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相比煤炭资源,中国油气资源的贫乏更为明显,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油气供需矛盾愈发尖锐起来。从上个世纪末的2亿吨到2012年的4.8亿吨,中国的原油消费量倍增仅仅用了15年时间,但同一时间内,中国的原油生产量仅仅从1.6亿吨上升到2.1亿吨。

“原油产量基本就在当前的水平上下,除非发现新的油气资源,否则很难大幅上升,至于页岩气,短时间内不会发展太快,要知道,虽然最近几年美国页岩气产量增长很快,但之前是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积累的,中国很难一蹴而就。”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这样分析。

国际能源署(IEA)近期的数据显示,最近两个季度,美国原油日产量达到十年来的巅峰,为1000万桶左右,这也意味着,美国很可能会在明年二季度以前超越俄罗斯,成为最大的非欧佩克产油国。

华盛顿智库传统基金会亚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史剑道(Derek Scissors)认为,中国人口基数如此庞大,经济又持续以高速增长多年,中国在能源消耗方面超越美国是迟早的事情。随着美国页岩气技术的进展,美国的能源生产量正在急剧增加,因此,美国能源的消费缺口正在缩窄,中国则正好相反。

就在EIA发布报告的同时,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中国净进口原油2568万吨,同比增长近28%。针对中国9月原油进口量大增,有观点认为,中国9月石油进口量大增或源于天气因素影响,大庆等中国主要产油区遭遇洪水侵袭,部分油井被关闭,新油井开采计划也有所延迟,产油量下降主要受到天气因素影响,但随着这种影响逐渐消退,油井产量将会恢复,进口量自然会出现回落。

不过,即使原油产量恢复到正常水平,也很难应对消费量的快速攀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显示,2012年中国销售汽车1930.64万辆,而在次贷危机初期的2008年,中国的汽车销量只有900多万辆。不仅如此,尽管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已超过1.2亿辆,但和发达国家相比,无论从绝对值还是人均汽车保有量来看,都存在相当大的上升空间。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许勤华对财新记者说,很多发达国家也经历过中国的消费阶段,比如日本人在上世纪70年代就颇为青睐大排量的汽车,事实证明,这种消费偏好很难被控制住。

“汽车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中国政府不能也不会出台过分严厉的(限制)措施。而且,在人均收入增加和生活条件逐渐改善的大背景下,汽车消费的增加也是很难抑制的。”一家国际能源咨询机构的研究员对记者称,中国正处于消费升级的关键时点,汽车消费很难人为抑制住。“不然还怎么去谈7%、8%的增长速度呢?”

替代路仍远

过去几年时间里,各种新能源概念的崛起令人目不暇接,从“特斯拉”电动车到光伏、风能的中概股崛起,几乎所有的新能源概念题材都曾经被疯狂炒作,多数概念炒作仅仅是昙花一现,毕竟,距离替代传统能源,新能源仍然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到新能源形成规模,很可能还要20年甚至更长时间。”许勤华对财新记者表示,想要用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政府还需要在基础设施方面做出很多努力,比如一直困扰新能源电动车的续航和充电问题,政府必须增加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建设,在充电桩网络成型之前,消费者很难大规模接受新能源。

在她看来,中国石油资源依赖进口的状况很难改变,但民众对能源的恐慌更多源自心理因素。“你去看日本和韩国,它们的进口依存度更高,如果按照这种思维,它们更应该感到不安全”。

她觉得,石油消费量看不到峰顶,这种持续增长的消费压力才是恐慌的源头。石油消费结构中,用于电力较少,主要还是交通和化工,因此,对一些可以采用替代能源的行业应该积极转变。同时,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也是政府及民众的当务之急。

许勤华称,当前的情况下,一方面应该积极开源,不仅仅通过股权等方式获得新的能源储备,更要积极去升级技术,在原有能源品种的清洁利用和高效率利用方面做出更多探索。“像日本,煤炭的能源转换比例相当之高,相比之下,我们还是有很多潜力可以去挖掘的。”许勤华称。

由于受到资源储量的限制,中国在原油开采方面的潜力相对有限,但中国的煤炭资源相对丰富,这或推动政府将政策向煤化工方面倾斜。今年以来,有包括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和煤制油等多个新型煤化工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审批通过,这些项目多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资源优势较强,人工成本较低,更是因为投资周期长、投资规模较大而颇受地方政府欢迎。

“关键就是能否产业化,还有形成规模效应。”一家国际能源咨询机构的研究员称,一些煤化工项目尽管已经建设多年,但仍面临很多技术和产业化制约,系统故障较多,经常要停运检修,这严重影响了项目的盈利状况,而且,产品下游的接受度也不高。

“关键还是技术,打通全系技术,提高成品率,然后再用规模去降低成本。”不过,该研究员也表示,各地一旦蜂拥上马煤化工项目,最终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这就需要国家在审批环节把握好尺度。

对美国而言,成熟的页岩气技术帮助其降低了原油的依存度,但对中国而言,距离产业化生产仍然路途遥远。按照《页岩气“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中国页岩气产量将达到65亿立方米。但对于这一数字,业内专家仍保持质疑,因为页岩气开采仍然受到地质条件、资金、管网建设和水资源匮乏等条件制约。

“页岩气产量短期内不可能喷发,‘十二五’期间主要还是资源勘查,查探家底,离大规模开发还差很远。”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能源市场与碳市场研究室主任张跃军称。

据EIA公布,2012年美国页岩气产量占全球的39%,加拿大为15%,中国不足1%。在一些学界人士看来,美国近几年油气自产量大增,并不意味着中国也能成功复制。毕竟水力压裂法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即使对于美国而言,在干旱地区从事页岩气开采所耗费的水资源也是不能持续的,对水资源相对贫乏的中国而言,这更是一大制约。

困扰页岩气产业发展的另一重阻碍则是其对环境产生的损害。开采过程中,注入水要加注一定比例的化学制剂,这是否会对当地的地下水资源造成污染?过度开采又是否会引发地震活动?诸多疑问并未形成定论。出于对环境污染的担忧,页岩气资源同样十分丰富的欧洲,对其开采技术并未表现出很大的热情。

何以解忧

对中国而言,如何平衡页岩气开采和环境、水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成为摆在决策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牛津能源研究所的戴维·罗宾逊(David Robinson)相信,在美国能源独立影响下,中国最终会克服机构、设备及技术等方面的挑战,开采页岩气这类资源,当然,这需要时间、社会的支持、大笔投资和行业改革。

中国原油需求的持续上升,对中国而言意味着什么?又是否会给油价提供更多的上升动力?

在张跃军看来,中国原油进口量的上升,长期看会对市场预期有支撑作用,从而影响油价波动,但短期内不是影响油价的重要原因。美国库存变化,政治经济变动,中东局势等因素才是影响油价短期波动的重要原因。

“投资者似乎更多将这当做花边新闻来看,市场对此几乎没有什么反应。”一家从事商品交易的海外对冲基金研究人员对记者表示,中国对原油的渴求已经不算什么新闻,而且是伴随着美国能源需求的减少同时出现的。在大家还在担心中国经济是不是能维持高增长的时刻,这种新闻对市场的冲击力十分有限。

在他看来,中国更应该担心的是,一旦量化宽松退出成真,人民币难再坚挺的时刻,中国势必要为原油进口付出更多的成本。“如果欧洲、日本这些发达经济体的需求也上来,油价上涨带来的压力也会随之而来”。

对中国而言,能源市场改革的任务已经迫在眉睫。美国传统基金会研究员史剑道认为,产业结构、资源价格、金融市场的成熟度,这些因素都在制约着中国能源结构的内生性调整。如果油价走高,开采和技术革新的速度就会更快,但如果政府出于社会稳定的考虑人为抑制油价上涨,则可能会损害产业扩张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林伯强持有同样的观点,在他看来,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虽有所进展,但远远称不上真正的市场化。“你可以试想,石油价格在每桶100美元附近时,我们价格可以联动,如果再次上到150美元,政府就要考虑社会的承受力了”。

他进一步提出,如果没有价格机制和相应的市场准入、产权明晰,油气开采的资金就很难跟上,技术自然就很难突破。“关键还是要让市场流动得更有效率,让更多的民营资本进入这个市场,在产权、价格方面打破垄断”。

他认为,中国虽然可以通过海外并购的方式获得新的油气资源,但在全球能源短缺的今天,中国很难获得后发优势,且势必会遭遇重重阻力。

美国总统奥巴马曾描述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核心利益,将其归纳为确保美国及其盟国和伙伴的安全,确保能源通道安全、反恐、禁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研发与使用。

一旦美国能源自给率提高,能源通道安全的战略意义势必有所降低。有分析指出,美国在中东地区部署军力的重要原因,是为了保障石油输出的安全,但随着美国能源独立以及美国提出战略再平衡,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军事支出料将减少。如此一来,中东地区的安全要求将是另一番景象。

中东政权中的反美派对此也表示担忧,称中东对美国能源的抑制作用削弱后,原有的秩序将被打乱,中国虽然是中东石油最大的买家之一,但其潜在影响力无法和美国相提并论。

如果中东石油变得可有可无,美国就无需再顾忌中东方面的减产威胁,更可以将其原本的进口份额作为与中国谈判的筹码,以求在中东获得更大的政治话语权和影响力。即使美国仍会顾及盟国和战略伙伴的诉求,但其手段可能会变得更加激进。

中东可能在中国能源战略中显得更为重要,这将带来一系列安全需求。

“关键还是要让原油来源地变得更加多元化。”林伯强认为,除中东外,中国还应该积极开发新的油气资源来源地,比如俄罗斯。

他认为,和中东民族、国家冲突不断,能源运输甚至需要军舰护航相比,俄罗斯产油区相对稳定,又和中国边界相邻,同时,俄罗斯传统的能源输出地——欧洲的经济仍在萎缩,需求相对不足,这些因素都意味着,中俄双方可以在能源领域有更多的合作机会。

10月22日,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在访华时公开表示,俄中双方已签署文件,俄方每年将向中国增供1000万吨原油,未来十年总量将达到1亿吨,总金额达到850亿美元。

许勤华则指出另外一种可能性,中国可以和东南亚国家共同开采海洋油气资源。在清洁能源领域,也可以和周边国家进行更多的水电合作。

2014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峰会将在北京雁栖湖举行,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推进APEC成员国之间的能源合作。

好用的网络加速器

Coursera在中国能看吗

外网加速器

加速器下载